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人文 > 正文
“打针西瓜”重出江湖 是真的吗
2021-09-22 22:12:54【人文】
简介打针西瓜西瓜相信很多人都被“误导”过。因为现在的网络信息非常丰富和更新迅速,还没等我们了解事情的详情,下一秒就又反转了。所以大家在获
打针西瓜西瓜
相信很多人都被“误导”过。因为现在的网络信息非常丰富和更新迅速,还没等我们了解事情的详情,下一秒就又反转了。所以大家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多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样才能了解全面。
说到夏季水果,又大又圆而且甜美多汁的西瓜马上跃入脑海,西瓜有生津解渴、补水解暑的效果。所以,夏天最适合吃西瓜。虽说有了塑料大棚,一年四季都有西瓜上市,但惟独夏季吃西瓜最让人酣畅淋漓。然而,关于西瓜的非议从未停止。
最常见的“打针西瓜”传言版本
最早在2006年7月19日,广州《信息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广州出现注水西瓜被注红药水根本不能吃》,报称“不少广州市民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7月时值盛夏,这边新闻着实打击西瓜市场,使之进入“寒冬”。
在2012 年5月16日,《时事周刊》上微博又报道“打针西瓜”:有些瓜农为了销量,会对西瓜进行增甜处理,并且为了卖相,注入胭脂红,“打针西瓜”一度成为焦点新闻。附有图片,打过针的西瓜瓤是红色的,汁液丰富,但是,甜蜜素和胭脂红属于禁用食品添加剂,能会破坏肝脏、肾脏,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真有报道上提到的那么恐怖吗?
针对《信息时报》上的注红药水西瓜,深圳检验检疫局对辖区6家西瓜企业、加工厂进行了突击检查后抽样送检,都没有检测出糖精钠、人工色素和红药水(汞溴红)等成分。甚至有专家进行注射实验,结果证明,打针后的西瓜果肉颜色不均匀,而且由于针孔处容易感染细菌,造成西瓜易腐烂,并不利于销售。
很多媒体亲自测试,往西瓜里打针并非易事
被注入试剂的位置很容易被发现
至于注入甜蜜素和胭脂红,道理也是类似,按照植物学原理,植物只有在活体情况下,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而且需要借助植物的运输系统组织,而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想要把液体注射进去,难受可想而知。即使注射成功,也得植物自身吸收转化才能变甜,然而,这两种物质是无法被瓜苗正常吸收的。
而选择对西瓜果实进行注射,而不是瓜苗,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无论是在西瓜生长中还是采收后,对西瓜果实进行注射液体物质,它都不可能吸收。就行像上文所说,植物只有通过维管束组织才能吸收水分与营养,强行注入到果实中,注入物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并且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绝不可能像微博上那般:红色的西瓜瓤和丰富的汁液。这也有实验为证,无论针孔大小,注射过的西瓜,存放两三个小时后,针孔外圈都会开始泛黑,很容易发现。如此卖相,摆出来也无人问津,无法赢利,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做呢?
当然,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水脱瓜”,这种瓜切开后,瓜瓤呈现血红色,部分显现出水浸状,甚至还会出现瓜瓤与瓜液分离的现象,有大量水流出,有异味。可能会被当成“打针西瓜”,其实并非如此,这是西瓜生产中的一种病害,这些未熟变质的西瓜组织,不宜食用,会对肠胃造成影响。
近期,关于打针西瓜的流言再次蠢蠢欲动,为何有些谣言“长盛不衰”?
针对“打针西瓜”的辟谣也不止一次
2006 年,海南西瓜被传闻“注射红药水”,瓜农却因此损失了3000 万元;随后,每年夏天,伴着暑气,“打针西瓜”都会现身,导致西瓜市场进入冰冻期。是什么让“打针西瓜”反复出现,混淆大众视听呢?为什么每一次谣言都有市场呢?
究其原因,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还有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一些网友会不假思索不负责任地转帖,传播谣言,一些媒体不辨真伪,跟风报道,放大谣言,这样,谣言有了可乘之机。
别再让西瓜“被打针”了!
这些有意无意的传谣行为,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惕。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真实存在,面对谣言,管理部门应及时回应、辟谣,尽快消除公众疑虑。否则,一旦辟谣没有及时跟上,人们便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参考文献
《“打针西瓜”的专家解读》,许勇,《中国瓜菜》,2012-07-05。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看了这篇文章后大家心里的疑惑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呢?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上一篇:吸烟不入肺对身体无害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