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人文 > 正文
听!耳朵的抗议书——你会“听”吗 你懂吗?
2021-09-10 19:48:33【人文】
简介听力保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各种各样的流言,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辨认其实 不难发现这些谣言有很多破绽。所以今天,小编照常给大家辟谣
听力保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各种各样的流言,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辨认其实 不难发现这些谣言有很多破绽。所以今天,小编照常给大家辟谣一则传了很久的流言,一起来看看。
“什么?你说什么?大声一点!”你有没有这样的状况,某一天突然听不清别人正常的声音。如果这样,那么请关闭眼前的屏幕,闭上眼睛5秒钟,打开耳朵,也许我们会听到自己耳朵的抗议!我们关注眼睛,保护视力、做眼保健操,你关注过自己的听力吗?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听力缓慢损失的后果有多么难以想象呢?你测过自己的听力吗?
好吧,如果你一直在说不,请跟我来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看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给出的统计数字:
全球有11亿年轻人(年龄在12至35岁之间)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中的噪音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约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3400万是儿童。
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9亿多人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研:我国患听力损失的人数已超过2亿,听力残疾人接近7000万,其中老人听力损失占我国听力残疾人数的一大半。听力损失及耳聋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其负面影响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前列。
所以,请爱护耳朵,请倾听耳朵。
那么,你会“听”吗?
1.人类如何听声辨音?
先说说,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声音是什么。声音是一种波,波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比如手机通讯用的电磁波,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粒石子引起的水纹波等等。和电磁波不同,声音的传播不是依靠电磁场,它的本质是一种机械振动,产生声音的声源好比弹簧一样来回伸缩振动,这种振动的力量带动周围许许多多的弹簧一起伸缩振动,便形成了可以发射出去的振动波信号,而这种振动必须依靠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形态的物质来传递,比如木头、水、空气都可以传播声音。我们通常听到声音都是通过空气来传输的,如果在真空中,我们根本听不到声音,所以真的要感谢空气帮我们传输声音!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和电磁波相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很低,常温下声速通常认定为340米/秒,速度为1224公里/小时,相当于高铁速度的3~4倍,飞机的速度早就超过了声音,现在你可以知道超音速飞机就是指其飞行时速已经超过了一千二百多公里。
耳解剖示意图
(来源:徐飞,《实用听力学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这样循环往复振动的声波,我们又是如何听到的呢?声音沿着空气先来到通常人类所称呼的耳朵里,这是能直接看到的,实际上这是我们耳朵的一部分,学名叫“耳廓”。下酒菜常吃的猪耳朵,其实应该叫“猪耳廓”。耳廓有大有小,形似漏斗,是起到聚拢声音的作用。声音被耳廓收集起来后,要继续行进上道,排队进入到“外耳道”,也就是有些具有挖耳朵这种不良习惯的人用手指或耳勺够到的地方。声波上了耳道以后,继续行进,在耳道深处便遇到了能与之亲密接触并对声音进行翻译的重器——“鼓膜”。说鼓膜是重器,因为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可以敏锐捕捉到声音的振动波,并与之互动将声波转化成振动信号。鼓膜的振动同时带动后面的听骨链(锤骨、砧骨和镫骨)的振动,这种振动可以推动三块听小骨链接的耳蜗(形似蜗牛)内部淋巴液运动,从而形成波动。你看,声音从气体(空气)振动转变成了固体(鼓膜、听小骨)的运动,然后又化成了液体(淋巴液)的波动。淋巴液的波动通过耳蜗内听觉的感受细胞(毛细胞)等又转化为神经冲动,将声音信息经听觉神经通路传递给相关管理听力的区域(听觉皮层),也就是将声音转译为大脑能听懂的语言,对声音信号进行精细分析、处理和加工,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当然,要听懂声音,还需要大脑其它一些区域进行“部门合作”,对声音信号进行分类、识别、理解等,从而可以懂得声音的含义。比如区分人的语言与狗叫声。
2. 如果损失听力 世界将会怎样?
声音从外耳(耳廓、耳道等),经由中耳(鼓膜、听骨链等),再到内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等),这条路径构成人的听觉通路。其中每一个器官都各司其职。外耳收集声音,中耳传递放大,内耳感觉传导。这个通路中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能够使我们听不到声音。在耳蜗中,毛细胞是人能够感受声音的关键器官,毛细胞病变引起的称为感音性聋。
有多种原因会导致听力损失,如遗传、分娩综合症、某些传染病、慢性耳部感染、服用特定药物、处于过量噪音环境、长时间暴露于高音量和衰老等。儿童听力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慢性中耳炎。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对听力造成损伤较大的是人们频繁使用的耳机。不健康的用耳方式,会对听力造成严重影响。据研究表明,如果耳机声音的强度大于一定阈值,可能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时,足以使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下图为正常的毛细胞与受损毛细胞的电子显微镜图对比。
正常人耳毛细胞整齐排列
受损毛细胞
听力损失是指“任何听力减退或听觉困难”的情况,而这种损失往往是被大家忽视的。WHO指出,一个人的听力如果达不到听力正常者的水平即认为其患有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听力轻微损失者在餐厅等嘈杂的地方可能难以进行正常的交谈。中度听力损失者在不提高声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正常交谈。而听力严重损失者甚至听不到在其耳边的极强声音。
研究显示,听力损失不仅会减弱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流的能力,长期以往,还会导致抑郁的出现。另外,它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影响。听力损失最严重的危害是损害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对听力损失的老年人而言,会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与外界的交流变得困难,逃避沟通,减少用脑思考问题、语言交流等行为,导致孤独、孤立和沮丧感,长期下去就会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
听到这里,你回想有没有这样的情景:在上下班路上听音乐、学英语或者煲剧,由于地铁、公交上环境嘈杂,往往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日积月累伤害到的是谁呢?
3. 保护听力,从会“听”开始: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耳鸣、在交谈中经常会遗漏部分谈话内容或需要别人重述他们所说的话、经常需要调高电视机或收音机的音量等情况,表明可能已经有听力损失问题。
那么,如何学会去“听”,去更好的保护听力呢?首先要提高对噪音风险的认识,噪声的危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噪声的强度大小和人们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时间长短。减少暴露于巨大噪音环境的机会,限制从事有噪音活动的时间;去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事和其它嘈杂的场所时,不时离开让听觉器官短暂休息有助于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并且避开巨大声响。在噪音巨大的场所,尽量远离扩音器等声源。如果不可避免接触高强度噪音,鼓励使用个人保护装置(比如隔音耳塞)。同时,对听力保护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正确使用耳机。听耳机时可以调低音量,在听力安全范围内收听。在安静环境下将其音量设置在不超过最大音量 60% 的舒适水平,连续听音乐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即“60-60原则”。从而让耳朵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
最后,关爱自己的听力,时时监测自己的听力水平,可以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平时如出现耳鸣,听门铃、电话铃和闹钟铃等高音时有困难、听不清别人讲话(特别是在电话时),或者在餐馆或其它社交场合等嘈杂环境中跟不上别人的谈话,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也许是耳朵在抗议出现听力损失的迹象。如遇到以上情况,请及时关注并寻求听力保健专业人员的帮助。
4. 随时随地来“查听力”
检查听力是早期识别和干预听力损失的重要一步。听力损失自测有助于人们识别危害听力的行为并及早进行调整或医疗干预。那么我们自己如何去“查听力”呢?
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2019年“国际爱耳日” 主题是“查查你的听力”。为此,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推出一款免费应用程序(APP),供人们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自查听力,以便针对听力损失进行早期干预,并唤起人们对听力保护的重视。
这款名为“hearWHO”的应用程序,测试时使用者按提示在移动设备上输入所听到的应用程序播放的一系列数字。这些数字是在不同背景声的环境中录制的,模拟了日常生活中的听力环境。应用程序会对每次测试进行打分,并给出相应建议。测试结果可以保存,以供使用者关注长期的听力变化情况。
所有人都应不时检查自己的听力,特别是那些已经出现某些听力损失症状的人群以及听力损失高风险人群,比如爱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在高噪音环境中工作的人、服用某些对听力有损害药物的人以及60岁以上人群。
下面是WHO推出的这款“查听力”应用程序的链接二维码,现在马上扫描下载,用几分钟的时间,自己为耳朵做个例行检查吧。
今天,你的耳朵还“抗议”吗?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文网站(https://www.who.int/zh)、科普中国网(https://www.kepuchina.cn/)、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等。
(撰写: 刘庆凯)
/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原来是这样,一直困扰小编我的问题今天终于解决了~希望也能让大家认清谣言,了解更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