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人文 > 正文

“抑郁症测试”真的靠谱吗 你知道哪些

2021-08-30 20:00:08人文

简介抑郁症测试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各种各样的流言,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辨认其实 不难发现这些谣言有很多破绽。所以今天,小编照常给大家辟

抑郁症测试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各种各样的流言,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辨认其实 不难发现这些谣言有很多破绽。所以今天,小编照常给大家辟谣一则传了很久的流言,一起来看看。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关注度大幅上升,各种关于“抑郁症”、“亚健康”的测试应运而生。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抑郁症自测试题,让人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不爱打电话”——这个有啊;“情绪低落、不想工作”——这个也有啊;“反应变慢,情绪容易激动、亢奋,也容易被激怒”——这条也符合……天哪,我真的得了抑郁症了吗?

20190830093324_4dc5f5.jpg

抑郁症已经成为新“城市流行病”

20190830093325_51e418.jpg

  最早版本的贝克抑郁问卷(BDI)是网上流行的抑郁症测试题,出版于1961年,包括21个题目,但这个版本仍然有一些缺点,它并没有完全满足DSM对抑郁的界定。

  实际上,出现病征并不一定就是病症。假如你去医院,告诉医生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那么,医生首先会问你:“多久了?”因为抑郁症和一过性的情绪低落有很大不同。

  一过性的情绪低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举个例子来说,放假了,你希望能出去游山玩水,领导却通知你值班,那么情绪低落是很自然。这种现象不但无害,而且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和同事一起抱怨领导,往往是密友的开始。

  抑郁症则要严重得多。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可以用“三低”症状来概括,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情绪低落不同的是,这些症状至少会持续两周,并且不同程度损害社会功能,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除此之外,患者通常还具有生物学症状: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缺失,乃至躯体性不适,如头痛或全身疼痛、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尿频、尿急、便秘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患者感到生活中的一切,甚至生活本身都没意义,以为死是最好的归宿,但同时又想到自己的家庭离不开自己,或者自己的离开会使亲人感到伤心、难受,或觉得世上还有值得留恋的东西,下不了死的决心,这种症状称为自杀观念(idea of suicide)。部分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会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或“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进而有自杀计划和行动,反复寻求自杀。

  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的一个标志。抑郁发作中至少有25%的人有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有的患者会出现“扩大性自杀”,患者认为活着的亲人也非常痛苦,可在杀死亲人后再自杀,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看到这里,相信大部分人已经放心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抑郁”两周那么久。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检查以便确诊的患者,医生会使用量表等手段。

  这里说的量表可不是那种网上流传的不靠谱测试,而是参考抑郁症的症状,科学总结出来的。1960年,英国Leeds大学Hamilton提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帮助患者评价其病情的轻重以及经过治疗后的症状变化。一直到今天,这份量表至今仍然是抑郁症领域应用最广泛的。

  目前抑郁症诊断的国际通用标准是美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 ,其有配套的定式检查工具,即《DSM—I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 (SCID—P)。在我国,抑郁症的诊断主要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一3)。为了帮助缺少经验的年轻医生,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教育培训班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李献云等编制了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它在SCID “重性抑郁发作” 基础上多次修订,在保留SCID “重性抑郁发作”原有项目之外,针对每个症状都追加了2-3个适合中国人表达方式的补充项目,以提高其筛选抑郁症的敏感性。

  此外,大多数生化病因假设认为,抑郁症和生物胺的异常代谢相关,并且会导致脑部影像学变化,因而,血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也是抑郁症的辅助检查手段和研究方向。

  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关注越来越高是好事,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不但无助于保持身体健康,而且会起到反效果。

20190830093325_550a27.jpg

大多数人其实更多是心理暗示

  所以,假如下次再有人拿出类似的“抑郁测试表”,不妨先扪心自问:“不想工作真的不是因为懒么?”

20190830093325_571559.jpg

年轻人,拿出做测试的劲头来工作和生活吧!

--------------------------------------

  参考文献:

  1,杨钦焱, 周敏, 罗春琼, 等. 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4, 2: 011;

  2,赵竞,罗国平,姚志剑,等。基于fMRI和DTI小波融合信号的抑郁症识别。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N],2012;28(1):25-28。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还有什么其他的流言困惑欢迎大家踊跃提问,小编会努力为大家寻找官方权威的说明来解答,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本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