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人文 > 正文

2016年9月“科学”流言榜: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 真实情况如何

2021-08-21 01:49:57人文

简介无籽葡萄避孕药面对流言,希望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寻找官方回应。而不是着急着把流言传播出去,毕竟现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出台了,网络上

无籽葡萄避孕药

面对流言,希望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寻找官方回应。而不是着急着把流言传播出去,毕竟现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出台了,网络上传播谣言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所以大家一定多注意。

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赵竹青)在过去的一个月,有哪些热度流言呢?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地铁安检后的食品不能吃等十条“科学流言”入榜。

“每月科学流言榜”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

时下正值吃葡萄的时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让不少人“望葡萄却步”。视频中,一位“果农”模样的男子一边搬运葡萄,一边和拍摄者对话,称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的”。

真相:

避孕药只有在进入人体后才能被人的响应识别机制所识别,进而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指标,达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而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受体以及信号途径,作为动物激素的避孕药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也就根本无法给植物“避孕”。植物用的生长调节剂俗称“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分子结构完全不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和携带的蛋白也完全不同。人用避孕药没法让水果无籽,植物激素也无法调节人的生长发育。

淋巴瘤是癌症都转移到淋巴了

近日,“罹患淋巴瘤的女演员被伪中医治死”的新闻广为流传。一名90后女演员患上淋巴瘤,因认为化疗极其痛苦,而且有可能死得更快,所以放弃化疗,最终病情恶化死亡。这条新闻反映了大众认为“淋巴瘤就是癌症转移到淋巴了”的常见观点。

真相:

癌症转移到淋巴结,在医学上叫作“淋巴结转移癌”,原发于淋巴结或者淋巴系统的肿瘤叫作“淋巴瘤”,两者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淋巴瘤是原来正常的淋巴结或者淋巴系统慢慢蜕化变质,最终发生恶变。而淋巴结转移癌属于鸠占鹊巢,也就是正常的淋巴结被恶变的“敌人”占领。因此,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与淋巴结转移癌也大相径庭。一旦患上淋巴瘤,首先应及时进行诊治。其次,必须进行规范治疗,不要相信旁门左道。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化疗和放疗都是对人体的摧残,吃点“调理身体”的偏方、秘方同样能治病。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极其不可取。

含有苯甲酸的红枣不能吃

近年,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红枣不合格的报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检出防腐剂成分——苯甲酸,于是有传言认为,苯甲酸是厂家添加到红枣中的防腐剂。

真相:

经调查证实,红枣中的苯甲酸并不是人为添加的,也不是化肥农药带来的,而是它自己产生的。当枣逐渐成熟变红,苯甲酸从无到有,逐渐增加。苯甲酸在许多植物中都可以检测到。植物中常含有“ 苯丙氨酸”,在酶的催化下可以逐步转化为苯甲酸,是正常的代谢产物。

食用含有苯甲酸的红枣对人体健康并无太大危害。因为,苯甲酸并不会在人体内蓄积,吃进去只需要大约半天时间就会排出体外。更重要的是,“剂量决定毒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60千克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300毫克苯甲酸不会产生任何健康问题。由于绝大部分红枣的苯甲酸含量不足0.01%,以此推算,就算一个人每天吃1千克红枣,苯甲酸的摄入量也远低于300毫克。

桉树有毒,会引发白血病,是亡国树

近日,一则“桉树有毒会污染环境,引发白血病”的帖子将桉树推上了风口浪尖,让桉树在短短数周之内成为了“众矢之的”。 同时,关于桉树对生态影响的争论一直不断。有人说桉树是“抽水机”、“绿色沙漠”等。国内一些地区更是出台了 “禁桉”“限桉”政策。

真相:

桉树会释放有毒物质,对农作物和人畜有害,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粤西有五十余年的桉树栽培历史,目前80%以上林地都种桉树,加工木片出口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至今没有种桉树释放毒素污染环境的报告。相反,人们还提取桉油作为名贵香料。2014年,针对当地种植的桉树是否会污染水源的质疑,北海市有关部门随机抽取牛尾岭水库的水样品,拿到检测部门进行检定。最终检定报告显示,水质中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由于桉树林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又是集约经营的纯林,其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生态系统肯定简单得多,但绝没到“地上不长草”的程度。造成这些诟病的一个原因在于对桉树本身特点不够了解,真正造成生态破坏是不科学的种植方式。

食盐里添加“亚铁氰化钾”是灭种计划

一篇名为《盐里面都有添加剂,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的帖子称,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去掉“亚铁”就是氰化钾,是剧毒物质。还说欧美人自己不吃亚铁氰化钾,推荐其他国家吃,这是欧美施行的灭种计划。

真相:

亚铁氰化钾又叫黄血盐钾,化学式是K4[Fe(CN)6],而氰化钾的化学式是KCN。亚铁氰化钾里面的氰根和铁元素是牢牢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急性毒性和氰化钾相比差了几百倍。

跟氰化钾这种剧毒物质不同,亚铁氰化钾的半数致死量LD50约为每千克体重1.6-3.2克,和我们常吃的食盐很接近,也都属于低毒物质。

理论上,亚铁氰化钾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氰化钾,但这个温度至少要400度。平时炒菜、高温烹调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温度,比如到200多度就会开始有大量油烟;到330度不粘锅的涂层就会开始融化。

就算亚铁氰化钾全都被“神奇”的分解了,那你也需要吃十几斤盐才行。因为氰化钾毒死一个成年人大约需要0.1克以上,而1千克食盐里面的亚铁氰化钾最多才0.01克。

所以,亚铁氰化钾和氰化钾,名字就差两个字,但是结构相差很大,毒性相差更大。亚铁氰化钾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用作抗结剂(anticaking agent)。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适当吃盐根本不用担心。

地铁安检后的食品不能吃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地面交通拥堵的加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地铁出行。乘坐地铁时,按照规定乘坐者必须将随身携带的包进行安检,于是,流言又开始出现了,称面包、水果、水等食物过了安检机后,会有辐射残留,不能再吃了。

真相:

上述说法是错误的,大家不用担心地铁安检对食物产生辐射。一个物体的辐射主要看其自身的含量和成分,水果等食物不会因为X射线的照射产生残留,更谈不上累积伤害。对于地铁、机场和一些特定场所设置的安检机的辐射量控制,都是在安全线以下的,大家大可放心。因为,由于涉及公众的健康,所有的安检装置的安装和使用,都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定,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之内,且通常远远低于对个人的管理限制,即每个人能接受多大的剂量。

大量水果用了致癌甜蜜素

近日,网上疯传一条偷拍视频:一位“果农”自曝柑橘、西瓜等大量水果,普遍使用了一种名为“甜蜜素”的农药。这种药物使得水果变甜,然而却是致癌的凶手。该视频在微博和微信上疯传,有网友表示,再也不吃水果了。

真相:

水果打针增甜的传闻已经在网上流传了好多年,但很多实验都已都证明这是以讹传讹。一方面,打针留下的针眼会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烂掉;另一方面,打针无法保证甜蜜素在水果内均匀分布,弄不好还影响口感。

喷药也不太可能。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这使得它很难穿透水果表皮的蜡质层。由于甜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对于动植物来说,甜蜜素不会进入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就算果农在水果种植过程中使用了甜蜜素,也没有任何效果。对人体而言也是如此,甜蜜素不会被人体吸收,它最终会再通过尿液再排泄出去,基本对人体无害。

从“酸奶增寿”到“酸奶无用”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喝酸奶能长寿?全世界被他骗了100年,诺奖得主的惊世谎言造就万亿产业》。该文章声称,相信酸奶能让人长寿的人都被骗了100年;酸奶别说长寿了,连基本的健康作用都没有;而“酸奶长寿论”的提出者——俄国生物学家、诺奖得主梅契尼科夫不过是个想尽办法捞钱的黑心商人。

真相:

“酸奶长寿”说的确不靠谱,酸奶在我国从来就没列入保健食品。其存在的意义,是它弥补了东亚人基因中的一个缺陷。不少东亚人或多或少有些乳糖不耐症,而酸奶是通过在牛奶中接种乳酸菌,并使之发酵得到的饮品。在发酵过程中,酸奶中大约有1/3乳糖都被乳酸菌分解了,期间还会产生一些乳糖酶。有乳糖不耐受的人也可以安心食用。

“酸奶无益”说也矫枉过正了。酸奶中的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细菌,包括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乳酸杆菌等,其可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促进肠道运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促进营养吸收。益生菌常驻于人体肠道内,可抵挡有害菌的入侵,促进营养吸收。假如益生菌遭到严重破坏,肠道功能会随之紊乱,出现腹泻、食物过敏、抵抗力下降、反复生病等问题。

星座日期算错了,还有第13个星座

“NASA宣布:星座日期都算错了、应该是13星座、还有一个蛇夫座……”这样的冒充NASA发言的星座帖几乎成了“月经帖”,隔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疯传一段时间。

真相:

NASA正式出面辟谣:这是假的!NASA发言人Dwayne Brown说:“NASA是研究天文的,不是研究占星星座的。这些谣言中,关于黄道星座及其现实时间内容是正确的天文知识,但两者混淆了。不应该假借科学知识,将天文学和占星算命的星座混为一谈。”

天文学上的星座并不是一个稳定测度指标测量而出的星座,而是由几颗星星连成线、不同文化想象出的不同星座。因此中外文化中,天文星座的名称数量都是不一样的。上世纪20年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决定将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将整个天空统一划分为分成3个天区、88个区域,每个区域便是一个星座。北半球29个,南半球47个,天赤道与黄道附近12个。 比如:小熊座、仙女座、半人马座,也包括蛇夫座。所以无论天文上的星座怎么变动,这个黄道上的星座是不会变化的。

NASA行星探索和太阳物理学部门的Laurie Cantillo也给BBC发去了一份声明:我们没有改变任何黄道星座,只是因为地轴发生了变化,天文学意义上的星座与几千年前不同了,这是数学观测。占星术不是天文学,占星术是古代历史文化的化身。

吃鱼头、鱼皮等于吃毒药

近日,有专家称,鱼头和鱼皮是鱼身上蓄积汞最多的部位,如果吃了鱼的这些部位,那可就是等于吃了毒药!

真相:

即便是鱼头,检测出汞含量也在国家限量标准内,鱼头不能吃的说法并无依据。

即便是鱼头的汞含量高于鱼籽20倍,也在国家的标准之内。而人体内的汞含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持续食用高汞食物的情况下,人体对于汞的毒害还是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或者自我调节能力的。

不论是在哪个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安全标准中,居民日常摄入量都是制定标准的重要参照。根据美国环保署的研究,成年人甲基汞的急性致死剂量大约在1~4g上下,而我们国家水产品甲基汞的国家标准是0.5mg/kg,也就是说要达到这个致死剂量,我们一次得吃下至少2000公斤符合国家标准的水产品。当然仅仅考虑急性毒性显然是不够的,慢性毒性的积累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从慢性毒性的角度看,必须结合鱼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和居民日常摄入量来制定标准。

(以上内容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辟谣平台、《工人日报》、《科技生活》周刊、澎湃新闻、《解放日报》、《百科知识》、《沈阳晚报》、食今不昧微信公众号等)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更多人避雷谣言,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